投机与投资的区别几乎是众所周知的,但当我们试图准确地给予定义时,却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其实下面这种玩世不恭的定义也是有几分道理的,即投资是一次成功的投机,而投机是一次不成功的投资。可以想当然地认为美国国债是-种投资工具,而普通股,比如美国无线电公司股票一这家公司 在1933年既无利润和股息,也没有有形资产的支撑一必定是投机工具。 但是对美国国债同样可以进行最典型意义的投机操作(比如大量买人,期待其价格迅速上涨);而另一方面,在1929年,美国无线电公司的普通股却被广泛地认为是一种投资工具,而且被主要的投资信托公司作为投资组合的一部分。
截止2020年7月底,A股中平均每月新开的炒股账户数量,逐渐上升到400万左右。虽然离2015年牛市顶点时每月700万新开账户的纪录尚有差距,但差不多已是过去4年的最高水平。A股市场中公募基金的发行规模,已经赶上2015年的峰值,即每个月3000亿人民币左右的规模。
这些数据表明,有越来越多的股民和基民,被徐徐上升的股市吸引,加入到投资股市的大军之中。毫无疑问,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根本没有投资经验,或者经验非常有限。
在笔者看来,如此多的“初次”投资者,在急急忙忙冲进股市之前,应该先扪心自问:我这是在投资,还是投机?
如果能给这两个事物下一个准确的,能被广泛接受的定义,那当然是一件好事,因为至少我们应该了解我们正在谈论的是什么。而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理由是:1928年-1929年的市场过热和随之而来的崩盘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人们没有正确地区分投资与投机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所以我们将对这个问题进行比较彻底的阐述。对此,最好的方法也许莫过于先对人们通常所理解的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做一个批评性的考察,接着再努力提炼出一个正确并且明确的定义。
1、名词区别
投资是货币收入或其他任何能以货币计量其价值的财富拥有者牺牲当前消费、购买或购置资本品以期在未来实现价值增值的谋利性经营性活动。投资是以结果为导向,前期看好某个项目的后期发现前景,以时间换取其成长的空间,以实现最终的价值增值,属于价值投资。
投机是指利用市场出现的价差进行买卖从中获得利润的交易行为。投机是以过程为导向,利用信息差,涉冒高于平均水平以上的风险,冀能赚取预期回报。其项目的价值高低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以空间换时间,能够瞅准机会在大家觉醒前获取利润。
2、博弈相间
在博弈论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例子—囚徒困境,说是两个犯罪嫌疑人被捕并收到了指控,但警方并无充足的证据将其按罪判刑,然后把2个人分别关在不同的牢房里,并告知如果2个人都不坦白,将都被判刑1个月。如果2个人都坦白了,都将被判刑6个人月。但如果一个人招了,另一个人拒不招认,招认的人获得缓刑立即释放,另一个人将判刑9个月。囚徒面临这样的选择时,最后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都选择了招认,因为他们觉得这就是他们各自最好的选择。
网络上曾经流传过一个段子,说投资和投机的区别在于说话者的口音。对于广东人来说,两者听上去没有差别。虽然这是一个笑话,但却道出了背后的重要道理,那就是投资和投机并不容易区分。张三和李四都去买股票,一个赚了,另一个亏了,你能说赚的是投资,亏的是投机么?事实显然没有那么简单。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更科学的判断自己究竟在投资还是投机呢?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分析:
第一、我有没有信息和知识优势?
只有对于投资的对象有充分的研究,掌握了最重要的信息,理解了其中的来龙去脉和潜在风险,那才可能被称为投资。而如果没有达到这些要求,就更可能是投机。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股市中内部人和散户之间的行为反差。内部人主要指公司高管和大股东,以及他们的直系亲属。他们比散户有更准确和更快的内部信息,比大多数人先一步知道自己公司的实际运营情况和财务健康程度。
不管在美股还是A股,内部人交易都是一个先行指标。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如果市场上涨,同时有大量内部人在那里积极地卖,就说明市场有可能快要见顶了,因为这部分“聪明钱”正在逃离股市,进行套现。
举例来说,2015年A股股市大涨后大跌。但其实在大跌前,内部人已经出售了很多股票。相对于散户来说,内部人有明显的信息优势。如果散户的炒股方向和内部人反了,它并不代表说散户一定错,但是却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拥有更多信息的内部人不认同我的投资方向?为什么我在买,而他们却在卖?我到底是在投资,还是投机?
另一个例子,是金融衍生品。最近几年,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都有越来越多的散户加入到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中,比如股票期权和可转债。
截止2020年8月底,美国股市中购买股票期权的投资者,大约有超过一半是小型投资者,也就是散户。而大型机构投资者,仅占比25%左右。期权是高度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其定价的背后涉及到复杂的计算。一个散户在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条件下参与期权交易,就好像踢野球的业余足球爱好者去踢英超,其结果可想而知。事实确实如此。
比如一项基于荷兰股市中26000个期权交易散户的统计显示,这些期权交易者平均每个月亏损4.5%。另一项研究显示,如果期权交易来自于散户,而非机构,那么该投资者的回报就越差。来自于散户的期权交易概率每增加10%,其每年的投资回报就会变差7.4%。
美国有热衷期权交易的散户,而中国则有热衷可转债的投资者。2020年5月发生的“泰晶转债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泰晶科技宣布提前赎回泰晶转债后,其可转债在次日开盘即大跌30%,到了收盘进一步下跌达47%左右。导致那些持有该转债的散户投资者,在短短一天之内蒙受重大损失。他们可能根本不明白转债中隐含的提前赎回条款有看涨期权的性质,更别说用科学方法去为之估值了。
这些数据和例子表明,去参与自己不熟悉的金融交易,可能有一两次会因为运气好而赚到一点,但绝不可能长期获利。而这恰恰符合投机的定义:短期碰运气,长期肯定亏。
第二、我是用心情,还是用大脑做的决定?
投资是有数学和统计要求的,而投机则未必。当然现实是很复杂的,并不是所有的投资决策都能够用数学模型算清楚。但是如果完全没有计算,凭着第六感冲进市场,那多半不是投资,而是投机。
有学者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她让实验对象二选一:20%的概率赢钱+80%的概率亏一点点钱。或者20%的概率赢钱+80%的概率不亏钱。令人吃惊的是,大多数人竟然更愿意选前者,即有可能亏钱的那个选项。
从统计角度来看,这些人的选择很让人费解,因为从数学期望来说,有可能亏的选项肯定不如不会亏的选项。但是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大家选第二种选项则更容易让人理解。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刺激”。
什么叫刺激?刺激就是你承担了风险,然后完美避过风险,并获得了成功。比如你喝醉了酒驾,成功从饭店开车到家里,没有被警察抓到。这个过程就很刺激。而如果你老老实实坐出租车回家,虽然很安全,但却缺乏刺激感。
刺激的定义,就在于你一定要有“输”的可能。而刺激之所以让人兴奋,恰恰在于它“以小博大”的特点。如果稳稳当当不可能输,那就没有那个“博”的感觉了。因此基于不刺激的选项赚到的盈利,也难以让人感到兴奋。只有在可能亏的情况下赚到的钱,才让人有更大的满足感。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很多人沉迷于赌博无法自拔。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分级基金。曾经有一段时间,比如2015年牛市期间,分级基金非常火,吸引了很多散户基民的投资热情。其实通过一些简单的统计计算就不难分析出,购买分级基金的B级并不是一个好策略,其风险和回报不成正比。但是很多购买B级基金的基民,根本就不去做这些数据分析,而是看到其可能带来的高回报,就“走心”买入。
像这样的购买行为,更加符合投机的性质,而非投资。
第三、加杠杆了么?
股神巴菲特曾经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投资者应该远离杠杆。比如他在2017年度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公开信中写道:
在我看来搭上自己身家的风险去换取不属于你的东西实在是疯了,就算在这种情况下令投资净值翻倍,也不会感到开心。
然而,通过加杠杆的方式,在短时间内暴富,一直对不少股民有特殊的吸引力。截止2020年8月底,每周基于“场外杠杆”的A股交易量,达到了1万亿人民币左右,是2016年以来的最高值,仅次于2015年牛市顶点时每周1万3千亿左右的交易量。
股市历史数据表明,越是市场往上涨的时候,就有更多的股民和资金量通过杠杆融资去炒股。对于这些投资者来说,赚到了固然可以沾沾自喜,但是在市场忽然转向,开始下跌时,也是这些“裸泳者”被清算的时候。加杠杆去买股票,更符合投机的定义,而非投资。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投资并不能保证你赢钱,投机也不一定会亏钱。这恰恰也是很多人对投机行为痴迷的原因之一:万一运气好赌中了,还是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大赚一把,甚至改变命运的。而投机最害人的地方,恰恰在于这个“赌”字。
投资和投机最大的区别在于,基于精密计算和风险控制的投资,即使失败了,也不是世界末日,还可以继续努力下次再作尝试。而投机一旦失败,则很可能损失惨重,甚至让你直接出局,丧失了继续“玩”下去的资格。
理性的投资者,应该为自己和家庭做一个长期的投资规划,时时提醒自己不要被短期可能的高回报诱惑,在不知不觉之中陷入投机的陷阱。
本文标题:什么是投资,什么是投机,投资和投机有什么区别?,收录于资讯网:交易误区栏目,由作者注册账号自主在后台发布,本站仅作为展示平台。文章包含的任何信息都与本站无关,请读者理性甄别信息是否有效,若内容中存在任何侵权、不实和违规信息,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及时清理!